乾旱加疫情,等於湄公河糧食危機

A+A-
去年 10 月底在泰國廊開湄公河捕漁的漁民。 圖片來源:LILLIAN SUWANRUMPHA/AFP via Getty Images

較早前的科學研究表明,過去一年,中國在湄公河上游的堤壩限制了河流流量,導致湄公河下游嚴重乾旱。禍不單行,湄公河下游國家及漁農業人口,還要面對武漢肺炎全球大流行下,受破壞的糧食供應鏈。在大米及其他主要食品價格波動之下,當地農村社區能否負擔糧食價格,漸成疑問。

厄爾尼諾現象導致當地 5 至 10 月的季節性降雨減少,增加種植當地主要作物水稻的難度。再加上中國在上游的水壩加劇乾旱,整個地區的水庫幾近枯竭,下游水位降至歷史新低。僅乾旱一環,即足以重創當地漁農業,雜誌「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形容,武肺疫情為去年 4 月開始長期乾旱的湄公河地區,再添一記重擊。

儘管武肺與全球糧食危機的關係,近日成為熱門話題,但其實自去年開始,問題已在泰國浮現。去年 7 月,泰國政府以乾旱為由,要求農民推遲種植水稻,以節約水資源。但雨季期間,水庫的水位仍然甚低,政府更於本年初部署軍隊,為 11 個嚴重旱災府份建造 399 口地下水井,並為 43 個受影響府份居民供水。初步估計,泰國本年度的淡季稻米生產量,將急降 40 至 54%。

至於老撾,當地湄公河水位比正常水平低近 7 米。由於乾旱,當地農民只能在原有 4 成的耕地上種植水稻;政府估計今年產量將比 2018 年少 17,500 噸。越南或是農業受乾旱打擊最輕微的湄公河國家。雖然湄公河的淡水減少,令更多海水流入越南的三角洲地區,破壞超過 3 萬公頃稻田。但越南政府與農民迅速合作,改變稻米種植季節,避免主要季節作物遭受打擊。故估計今年越南稻米產量,比預期僅下降約 3% 左右。

東南亞一眾湄公河國家,當數柬埔寨情況最為嚴峻。至去年 12 月,當地已有約 45,000 公頃稻田遭受乾旱破壞,全國 25 個省份中,有 16 個面臨淡水短缺。柬埔寨政府建議農民放棄第二造水稻以節約淡水,但農民歉收、生活出現問題的報道不絕。柬埔寨高達 3 成人口從事農業 ,佔 GDP 超過 5 分之 1。對大部份耕地用於種植水稻,且農民定期貸款購買種植物資的柬埔寨來說,歉收或農作物受毀,或意味國家經濟崩潰。

柬埔寨漁民在首都金邊捕魚。 圖片來源:TANG CHHIN SOTHY/AFP via Getty Images

除了稻米,柬埔寨人另一賴以為生的漁業亦值得關注。超過 200 萬柬埔寨人從事漁業工作,佔 GDP 10 至 18%。湄公河有著世上最大的淡水漁業,每年生產超過 260 萬噸漁穫,當中 4 分 1 產自柬埔寨;每年季風推動河水流入柬埔寨洞里薩湖(Tonle Sap Lake),令洞里薩湖成為該國漁穫集中地。同時,魚類為柬埔寨人提供約 7 成動物蛋白飲食,偏偏在去年 10 月,據洞里薩湖沿岸漁民所述,當地漁穫量低於平均 6 至 7 成。因此,沿岸社區的勞動力外流尋找工作,許多家庭亦選擇借貸應付日常開支。

漁穫大量減少的另一問題,是可能令當地糧食不安全的情況惡化。即使在正常時期,柬埔寨亦有 5 分 1 人口缺乏食物,營養不良現象十分普遍。「經濟學人信息社」的全球糧食安全指標,便將柬埔寨列於 113 個國家裡的第 90 位。

一般而言,全球市場通常可以在乾旱年份、魚穫及大米產量下降時,找到其他替代品,但現在加上非一般的疫情大流行,導致糧食短缺、價格上漲、各國國內供應鏈受創,便是另一回事。各地出現的搶購現象,令大米、麵粉等主食需求激增之餘,更推高上述國家的糧食價格。柬埔寨暹粒(Siem Reap)的大米價格,竟在 3 至 4 月間上漲 33%;大米儲備充足的泰國,米價格自年初以來亦上漲超過 25%,達到過去 7 年最高水平。而豬肉作為柬埔寨人的第二肉食,亦因為過去一年中國與越南爆發非洲豬瘟,限制豬肉供應,導致依賴進口的豬肉價格飛漲。

泰國與越南的糧食儲備,或能滿足國內需求,但「外交政策 」文章質疑,柬埔寨的糧食儲備能否支持國民需求。鑑於上述各種問題,當地人將愈來愈難以可負擔價格獲得糧食,負責生產糧食的柬埔寨人甚至可能無法自給自足,因為現時已非由市場主導,糧食供應鏈亦不能像往常一樣尋找替代食品。集合國內精英階層及新興中產的城市,可以採取措施穩定糧食供應;農村中貧窮的柬埔寨人,則要承受損失收入、糧食供應短缺、供應鏈中斷等一系列問題。

然而,柬埔寨漁農人口若無法自給自足,最終只會連帶影響城市的糧食供應,因此報道提醒,假如政府管理不當,可能會進一步破壞國內糧食供應鏈。故當地政府需在短期內仔細留意情況,好及時採取措施,準備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