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為甚麼武漢肺炎死亡率很低

A+A-
今年 9 月底,埃塞俄比亞首都阿的斯阿貝巴,街上的假人模特兒都戴上口罩,以作對民眾的一種提醒。 圖片來源:Minasse Wondimu Hailu/Anadolu Agency via Getty Images

2020 年,10 月未過,武漢肺炎已累計奪去全球超過 100 萬人的性命。在美國、印度和巴西,死亡數字都超過十萬,在歐洲,英國、西班牙、意大利和法國也有數以萬計的人因病離世。然而,在非洲,即使大城市人口密集,醫療設備不足,人民衛生意識落後,死亡率卻遠低於歐洲和美國,專家們正嘗試找出箇中原因。

在疫情爆發初期,非洲很多醫療資源,例如口罩,都被中國等大國搶購一空,加上當地衛生體系長期缺乏資源,又同時面對多種傳染病,學者們都對非洲的情況極度悲觀。不幸中的大幸是,專家當初的預測沒有應驗。直到 10 月 20 日,非洲共有 39,991 人因武漢肺炎過身,而南美、亞洲、歐洲和北美的死亡數字,則維持在 22 萬到 33 萬之間。非洲人口佔全球 17.2%,比歐洲和北美加起來還要多,但武漢肺炎死亡數字只佔全球約 3.6%。

牛津大學醫學教授 Kevin Marsh 和非洲科學院項目總監 Moses Alobo 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撰文,列舉幾個解釋非洲低死亡率現象的假說。第一個是年齡結構,非洲人口是全球最年輕的,在 2020 年,非洲人年齡中位數僅僅是 19.7 歲,但歐洲和北美卻分別是 42.5 歲38.6 歲。有研究顯示,80 歲以上的人,感染武漢肺炎的死亡風險比 20 多歲的人高出大約 100 倍。然而,Marsh 和 Alobo 認為,年齡不能完全解釋相關現象。以肯亞為例,人口 5,100 萬,以英國老年死亡率作推算,再按肯亞人口結構調整,死亡數字也應有約 5,000,而非現時的 839。

也有人估計,非洲各地政府未能揪出所有確診者和記錄死亡個案,所以漏報問題嚴重,真實死亡數字應該遠高於官方數字。這個說法看來合乎邏輯,但是 Marsh 和 Alobo 也指出,肯亞在疫情爆發後,已經快速建立檢測體系,直到 10 月初,肯亞的陽性檢測率維持在 6.2%,比法國還要低,漏報未能完全解釋非洲的低死亡率。

除了記錄方法的問題,亦有專家從氣候角度作解釋。歐洲一份跨國研究指出,在高溫潮濕的環境,武漢肺炎患者死亡率較低,學者估計在溫暖環境下,人的呼吸道運作更佳,更能抵禦病毒。然而,Marsh 和 Alobo 提醒,也有研究認為單是氣候因素不能解釋疾病傳播的變化;加上非洲各國氣候狀況差異很大,又存在季節變化,不是所有該地域的國家,在任何時候都潮濕溫暖。

「英國醫學期刊」一份研究就講到,很多群體本來就對新冠病毒有免疫力。他們可能很早就接觸過病原體,有專家分析過全球 55 個國家,發現年輕時期注射過卡芥苗的話,對新冠病毒的反應會較輕。由於非洲肺結核問題嚴重,根據世衛數字,在 2016 年多達 250 萬非洲人染上肺結核,在不同國際組織幫助下,很多非洲人都接種過卡介苗。

此外,還有人從基因角度作解釋,9 月刊於權威科學期刊「自然」的研究中,瑞典卡羅琳學院醫學家 Hugo Zeberg 和沖繩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進化遺傳學家 Svante Pääbo 分析約 3,199 宗案例,並作對照實驗。他們發現 3 號染色體上的一組單倍體(haplotype),令人染上武漢肺炎後,有嚴重症狀的風險更高。這組單倍體在非洲十分罕見,但就可以從約 30% 的南亞人以及 8% 的歐洲人身上找到。

Marsh 和 Alobo 認為,現時武漢肺炎依然肆虐全球,沒有人保證未來會發生甚麼事,例如病毒會否變種,因此非洲各國未能宣佈勝利。而且,對於非洲而言,武漢肺炎帶來的經濟和社會威脅,可以是毀滅性的,包括影響對抗瘧疾、肺結核和愛滋病的工作,威脅數以百萬計人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