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其不備:專制政權乘美國大選作惡

A+A-
10 月 31 日,科特迪瓦現任總統瓦塔拉(Alassane Ouattara)到票站投票;雖然他已連任兩屆,按憲法不能再選,但他拒絕下台,堅稱自己有權參選。 圖片來源:路透社

美國大選左右全球大局,故此舉世矚目,在近月搶佔各大媒體的新聞篇幅。正當西方世界注視大選情況時,各地的專制政權就乘機發動攻勢,例如昨日(11 日),香港有四名泛民議員被 DQ,較早前,前立法會議員朱凱廸就狠批「中共乘美國總統選舉後陷入內鬥狀態,向香港民主派再踩一腳」。國際志願組織 The New Humanitarian 列舉了更多類似事件。

該組織利用大型媒體數據資料庫 GDELT,分析整理在美國大選期間全球各大媒體的新聞報道數字。分析員搜尋資料庫中,出現關鍵字「杜林普」或「拜登」的新聞,發現在高峰時期,短短 15 分鐘之內,全球可以出現超過 4,000 篇相關文章,其餘時間亦維持在至少 800 至 900 篇。組織擔心美國大選新聞會淹沒各國緊急的人道新聞,例如當 1 億人口大國埃塞俄比亞正陷入內戰邊緣之際,截至本月 4 日中午,每 15 分鐘最多只有 23 篇新聞文章。

於是,The New Humanitarian 枚舉了一些大型人道災難,希望喚起國際社會關注。

埃塞俄比亞衝突

1974 到 1991 年,埃塞俄比亞經歷漫長的血腥內戰,數以十萬計人被殺。佔人口少數的提格雷人成功奪權,並實施血腥的高壓管治。直到 2018 年,提格雷人和平交出權力,奧羅莫人阿比艾哈邁德(Abiy Ahmed)接任總理,他因釋放政治犯,進行民主改革,在 2019 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可是,當地的種族矛盾其實一直未解決,在今年 11 月 4 日,阿比艾哈邁德突然下令聯邦軍隊進攻提格雷地區,據指已做成數百人死亡,數千人成為難民,全國或再陷入內戰邊緣。

科特迪瓦衝突

科特迪瓦在 10 月 31 日也舉行總統選舉。現任總統瓦塔拉(Alassane Ouattara)在 2010 年當選,當時總統巴博(Laurent Gbagbo)拒絕下台,兩派爆發嚴重衝突,造成 3,000 人死亡,過百萬人流離失所。今年,又到瓦塔拉不肯離任,他已連任兩屆,按憲法不能再選,最終在違憲、舞弊和反對派杯葛的陰霾之下,瓦塔拉以 94% 的得票率壓倒性勝出。結果選舉後又爆發大型衝突,數十人死亡,數以千計難民湧入鄰國。

納卡衝突

在阿塞拜疆與亞美利亞一個邊境地區,人民在 1991 自立為國,自稱納卡共和國(Artsakh),但國際社會普遍不承認該國,視其為阿塞拜疆一部分。納卡以亞美利亞人為主,故此親近亞美利亞,而亞美利亞背後有俄羅斯撐腰;另一方面,阿塞拜疆就得到土耳其支持。當地 1994 年曾爆發嚴重衝突,導致 3 萬人死亡,後來簽署停火協議。然而今年 9 月底,糾紛再次演變成小型戰爭,阿塞拜疆聲稱遇襲而反擊。直到 11 月 10 日雙方才同意停火,媒體形容是亞美利亞投降,亞方有至少 1,200 名士兵陣亡,並損失大量土地。

除了上述地區,坦桑尼亞在 10 月 28 日,於造票質疑之中完成大選,政府在選舉後抓捕反對派人士。緬甸在 11 月 8 日完成大選,昂山素姬一方宣佈大勝,但過程之中,有數以百萬計的少數民族無法投票,包括羅興亞地區。布基納法索政府堅持 11 月 22 日如期大選,但叛軍控制地區中 40 萬人民無法註冊做選民,或為衝突埋下種子;烏干達則有反對派議員報名參加來年總統大選不久,就被捕兼毆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