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約奧運男子馬拉松銀牌得主,埃塞俄比亞選手 Feyisa Lilesa 在賽後高舉並交叉雙臂,後尋求政治庇護。圖片來源:路透社

取得馬拉松銀牌的埃塞俄比亞選手 Feyisa Lilesa,在比賽完結後高舉交叉雙臂,便有了性命之虞,短期內無法再回到埃塞俄比亞。他選擇在最觸目的平台,作最危險的抗議,必定是想向世界傳遞一個極其重要的信息——奧羅莫人拒絕暴政繼續殖民。

在埃塞俄比亞,奧羅莫(Oromo)是最大的族群,佔總人口的 34.4 %。身處埃國奧羅米亞州(Oromiyaa)的他們,不少人早就將自己視為國族。奧羅莫人自視為「被殖民者」,在屬於自己的土地上受盡壓迫。奧羅米亞的資源富饒,為強權提供了殖民誘因。只佔人口 6 % 的提格雷族(Tigrayans)依賴美方援助得以掌權,操控了埃國的政治與經濟環境,不斷剝削奧羅莫人的政治權益、經濟及文化的資源。

阿比西尼亞的遺孽

所有獨立訴求都有伏線,奧羅莫的歷史也早早透露了結果。早在 1500 年代,阿比西尼亞帝國(Abyssinia,即現在的埃塞俄比亞)侵佔並殖民奧羅莫,嘗試以屠殺手段鎮壓奧羅莫人,甚至意圖將其同化。殖民者先打壓其政治制度,對由奧羅莫人擔任的職位進行大整肅;後在宗教及文化方面,強行要求奧羅莫人轉信正統基督教(Orthodox Christianity),又禁止他們使用自己的語言。然而各種「去民族認同感」(de-ethnicization)的手段皆成效不彰,奧羅莫人的儀式與符號、以至政治文化及社會制度(如奧羅莫人獨有的「Gada system」)仍是頑強地存活了下來。

「奧羅莫解放陣線」(Oromo Liberation Front)撒兵至肯亞,意圖重組。圖片來源:Wikipedia
「奧羅莫解放陣線」(Oromo Liberation Front)撤兵至肯亞,意圖重組。圖片來源:Wikipedia

埃國現為聯邦國家,奧羅莫成為其中一個州。自 70 年代起,以「奧羅莫解放陣線」(Oromo Liberation Front)為主的民族主義勢力掀起自決(self-determination)呼聲,要求結束阿比西尼亞遺留下來的殖民統治。反抗運動在 2014 年 4 月開始加劇,示威行動愈趨頻繁,獨裁政權則以血腥鎮壓回應,迄今已有逾千名示威者因反抗而喪生。

美國暗助 暴政難倒

奧羅莫人聲勢浩大,反觀掌權族群人丁單薄,是仗賴甚麼屹立不倒?埃塞俄比亞是美國在「全球反恐戰爭」(Global War on Terror)中的重要夥伴,後者不時幫助埃塞俄比亞打造民主化神話,以維持合作關係。最可笑的例子莫過於在 2014 年,負責政治事務的副國務卿 Wendy Sherman 讚揚埃塞俄比亞有「前進性的民主」 ,又指「每次的選舉都比之前更好」。然而該次的選舉由執政黨全面勝出,連唯一的反對黨也被抹去。

早前英國脫毆令蘇格蘭獨立的呼聲再次進入公眾視野;獨立的訴求在打壓下不跌反升;西澳獨立的聲音從未熄滅;非洲的革命之聲亦日漸壯大;不少地方更已邁向準獨立。看來反殖與獨立浪潮已擺脫星星之火,行燎原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