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所大學在流亡:歐洲人文大學的故事

A+A-
現位於立陶宛,與當地大學共用校園的歐洲人文大學;圖片攝於 2011 年。 圖片來源:PETRAS MALUKAS/AFP

位於東歐的白羅斯今年爆發大型反獨裁示威,令該國成為全球焦點。現任總統盧卡申科自 1994 即位後一直獨攬大權至今,任內殘酷鎮壓一切反對聲音,被捕示威者被酷刑對待。大學作為生產知識和培養人才的地方,自然成為獨裁政權嚴加監控的對象。在 2004 年,當地就有一整所大學要流亡到立陶宛,其名為歐洲人文大學(European Humanities University)。

米卡洛夫(Anatoli Mikhailov)是歐洲人文大學創校校長。他在蘇聯治下的白羅斯度過前大半生,父母都是墨守成規的人,父親更是鑽研蘇聯共產黨史的講師。可是,米卡洛夫年輕時思想已經十分開明,喜歡蘇聯異見者索贊尼辛(Alexander Solzhenitsyn)的小說。1961 年於白羅斯國立大學畢業後,米卡洛夫前往德國耶拿大學深造哲學,專長是哲學史和詮釋學,並在 1966 年取得博士學位,自此踏上學術之路。

1990 年代初,東歐共產集團已經瓦解,蘇聯的共產政權也搖搖欲墜,米卡洛夫預料白羅斯會重新變成一個獨立國家。最終蘇聯在 1991 年解體,白羅斯正式獨立。那時當地大學集中開辦商業和管理科目,少有教授神學、哲學、古希臘學和藝術史。他認為白羅斯需要一所全新的大學,既沒有過往的意識形態包袱,也不會過分崇拜資本主義。

1992 年,米卡洛夫就在首都明斯克創辦了歐洲人文大學,提供一大堆令人眼花繚亂的學位課程,但初時只有 100 個學生,一起擠在兩間從白羅斯國家科學院借來的房間。他向英國廣播公司(BBC)坦言,當時人人都想做銀行家或者商人,沒有人在意歐洲文明的根源,沒有人明白社會應該建基於強大豐厚的知識傳統。他笑言當時創校的決定十分冒險,近乎瘋狂。

不過,大學很快踏上軌道,隨著愈來愈多學生和教職員加入、開辦國際交流計劃,又有很多學者到訪和開辦講座,歐洲人文大學很快在國內外聲名大噪。可是,到了 2003 年,一切開始改變。當時盧卡申科執政近 10 年,已是歐洲有名的獨裁者,有一天米卡洛夫就被時任教育部長拉德茲科夫(Alyaksandr Radzkov)召見。

初時,拉德茲科夫只是請他飲茶吃餅乾,美言幾句,後來話鋒一轉,竟然叫他辭任校長一職。歐洲人文大學是獨立運作的私營大學,並非由政府提供資金,但拉德茲科夫告訴米卡洛夫,政府有更佳的校長人選。米卡洛夫不肯從命,最終政府在 2004 年以大學處所不適宜營辦大學為由,吊銷歐洲人文大學的教學牌照,整所大學被勒令停辦,數以百計學生的課程還只是唸到一半。

後來盧卡申科承認,這是他個人的決定,又批評歐洲人文大學太過親西方,指國家不需要這種大學,國家應該自己教育好社會精英。幸好,立陶宛政府得悉事件後決定伸出援手,邀請大學落戶當地。歐洲人文大學在 2005 年搬到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與當地一所大學共用校園。現時,大學營運資金主要來自歐盟執委會、北歐理事會,以及美國的私人捐款,特別是港人熟悉的投資家索羅斯。

2011 年,時任美國共和黨參議員麥凱恩曾到訪歐洲人文大學的立陶宛校址,並與學生對話。 圖片來源:PETRAS MALUKAS/AFP

大學搬家後,依然希望為白羅斯發展作出貢獻,很多傳媒和教育資訊網都稱之為「流亡大學」(university in exile)。根據學校官方資料,在 2019/20 年度,全校有 685 名學生,95% 人來自白羅斯。2013 年時,該校學生斯立亞波索娃(Maryia Sliaptsova)接受訪問,表示自己志願是要捍衛人權,因為這才可以真正改變白羅斯社會。

斯立亞波索娃本來只是到歐洲人文大學進行為期兩周的選舉監測員訓練,她當時依然就讀於白羅斯一間大學,走了幾堂課到維爾紐斯受訓,回國後所屬大學的院長對此震怒,向其母威脅要把她趕出校,她於是決定自行轉校到歐洲人文大學。7 年過後,她無忘初衷,成為白羅斯當地知名的人權律師,即使多次被捕,依然向勇敢國外講述警察暴行。

即使身在國外,這所「流亡大學」多年來培育了不少勇敢的舊生,例如知名政治犯德茲雅多(Mikalai Dziadok)和斯立亞波索娃,努力不懈地為白羅斯的民主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