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2 月 1 日,緬甸爆發軍事政變,當地局勢深受國際關注。過去一個月,緬甸人民無懼生命威脅上街抗爭,軍方卻一而再血腥鎮壓。緬甸過去多年陷於軍事獨裁之中,當地西北部亦一直處於軍閥割據的狀態,內戰至今長達 70 多年。今次政變,勢必令本來有眉目的緬北和平進展,再一次停滯。
緬甸現時人口有大約 5,300 萬,估計有 135 個民族,當中近 70% 人口屬緬族,聚居於中部和南部,而撣族和克倫族等其他勢力較大的少數民族,則散佈北部和西部各地,包括克欽邦、撣邦和若開邦。二戰結束後,各地出現解殖浪潮,1948 年緬甸也正式從英國獨立。獨立之前,當地政治領袖希望找到解決民族問題的方案,國父昂山將軍與各個少數民族領導人召開彬龍會議 (Panglong Conference),同意行聯邦制,承諾少數民族地區享有自治。
可是,聯邦憲法通過前,昂山將軍就遇刺身亡,繼任人吳努未有遵守承諾,激發克倫族和孟族軍事起義。1962 年,尼溫將軍發動政變,取締議會,開展當地漫長的獨裁歲月,對少數民族的打壓更強烈,迫使愈來愈多人投入起義軍。尼溫本來是一名親中左傾領袖,但文革期間,毛澤東有意輸出革命到緬甸,當地也出現排華暴動,歷史學家程映虹就指出,中共曾積極鼓勵和訓練潛逃中國境內的少數民族回緬甸進行武裝鬥爭,中共的護送部隊亦曾與緬甸軍發生衝突。
即使鄧小平上台停止對東南亞輸出革命,到 1988 年緬甸還是爆發全國民主示威,至 90 年代初冷戰結束,緬甸內戰依然沒有平息的跡象。2006 年,緬甸對克倫民族聯盟發動猛烈攻勢,造成數以十萬計的難民;2011 年,克欽邦和撣邦等地又有激烈戰爭。現時,緬甸至少有 50 個少數民族軍事組織,割據一方儼如國中國,其中克欽獨立軍和佤邦聯合軍皆有數以萬計士兵,而克倫民族解放軍歷史最長久,自 1949 年起與緬甸軍長戰。
2015 年,在鴿派的軍方領袖登盛推動下,政府與 10 個地方武裝組織達成「全國停火協議」(Nationwide Ceasefire Agreement),但就不包括克欽獨立軍和佤邦聯合軍等七個勢力龐大的組織。不久之後,緬甸進行民主改革,在昂山素姬執政時期,政府積極展開和談,希望結束這場長達 70 多年的內戰。2020 年 8 月,緬甸政府舉行第四次聯邦和平會議,惟和談未有新進展,而軍方在政變後重組和談工作小組,聲言要進一步推動國內和平進程。
政變發生後,10 個停火協議締約組織已經發聲明,表示會停止一切與緬甸軍方的政治談判。「外交家雜誌」有文章就指,緬甸軍與克倫民族解放軍的衝突持續,同時又繼續與克欽獨立軍激烈交火;軍方也被指破壞 2015 年的協議,在 2 月襲擊撣邦重建委員會在撣邦北部的營地。評論估計,緬甸和平希望只會愈來愈渺茫。除了各大小軍事組織,路透社亦報道,各個少數民族政黨正聯合起來反對軍事政變,認為只有終結獨裁管治,才可以建立聯邦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