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潔淨方案到污染源頭,美國多年的焚化爐爭議

A+A-
特殊貨車正把垃圾倒入馬里蘭州蒙哥馬利縣的焚化設施中。 圖片來源:Robb Hill for The Washington Post via Getty Images

曾經,各地政府和學者都推廣興建焚化爐,認為相比起堆填區,是更加環保的選擇,而且部分設施更有發電功能,減輕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可是,近日美國多場反焚化爐的居民運動,批評設施損害居民健康,引起大眾對有關議題更多反思。彭博社的專題報道,就剖析焚化爐背後的利弊。

焚化爐如何興起?

人類種種生產和消費活動很容易製造大量垃圾,如果不能有系統地處理,就會造成公共衛生問題。最傳統的垃圾處理方法,是把廢棄物送往堆填區,然而舊式堆填區不單傳出惡臭,亦有機會洩漏毒素,滲入地底,或引致土地和地下水污染。另一種常見的垃圾處理方法就是焚化爐,初時人們只會直接焚燒垃圾,釋放出有毒氣體,但隨著技術進步,人們開始掌握如何過濾氣體中的有害物質,以及處置殘餘物。

而且,人們發現焚化垃圾所產生的熱能能夠用於發電,加上環保主義在 70 年代末興起,學術界和媒體都普遍認為焚化爐是更先進的垃圾處理方法。經過 1973 年中東石油危機,美國政府積極研究其他發電方式;1978 年「公共事業管理政策法」(The Public Utility Regulatory Policies Act of 1978)就規定公共企業要使用一定份額的可再生能源或垃圾發電。1979 年第二次石油危機同樣加快焚化爐擴張,到 1980 年代高峰期,美國興建中的焚化爐就多達 400 個。

成本高,效率低,問題陸續浮現

不過到 1990 年代,焚化爐熱潮突然消散。其中一大問題是成本控制。過去焚化爐項目可以透過發電來補貼成本,但隨著可再生能源技術發展迅速,天然氣又愈來愈便宜,電力價格大跌,令焚化爐項目漸漸失去吸引力。另一個問題是焚化爐對周邊居民造成的影響愈來愈明顯,因為即使技術如何先進,依然會有殘餘物質飄滲到大氣之中,引發臭味和健康問題。有研究報告就指,焚化爐要比燃煤發電廠釋放更多水銀、鉛和氮氧化物才能達到相同發電量。

近月,美國佛羅里達州多拉市(Doral)居民就發起連場居民運動,希望終止區內一所焚化爐運作,原因是該區空氣總是充滿垃圾味,有些居民患上呼吸道疾病。不過,該設施每年處理 100 萬噸邁阿密戴德縣(Miami-Dade County)的垃圾。土地資源缺乏,當地政客不單想繼續營運焚化爐,更想反過來在多拉市興建一個新的同類項目,造價更高達 10 億美元。3 月時,州議會在兩黨一致同意下也通過法案,補貼全州各地的焚化爐設施。

類似爭議在美國很多地方上演。專家開始重新反思焚化爐是否更環保的選項。即使堆填區防漏技術已大有改善,但依然會釋放大量甲烷。美國環保局的報告指出,全國 15% 甲烷是來自堆積區,相等於 2,200 萬輛汽車一年的排放量。平衡焚化爐和堆填區的影響下,更多環保人士傾向支持後者,認為堆填區主導的垃圾處理方式,會留給地方政府更大彈性,鼓勵循環再用和減少生產廢物,從而慢慢過渡到零廢未來(zero-waste future)。

焚化爐爭議是「地理問題」

「全球替代焚化爐聯盟」(Global Alliance for Incinerator Alternatives)代表向彭博社表示,當焚化爐興建之後,市政府就要不斷傳送垃圾到設施當中,以發電補貼成本,而堆填區就沒有這個顧慮。再者,堆填區的主要甲烷源頭其實是有機物質,只要有更好的回收和處理機制,足以大大減少排放量的 78%。另外,根據 2020 年邁阿密戴德縣的財政報告,該縣全年要花 5,600 萬美元維持焚化爐運作,成本足足是堆填區的兩倍,但前者垃圾處理量低於後者。

不過,短期內要放棄焚化爐模式,困難重重。佛羅里達「轉廢為能聯盟」(Florida Waste-to-Energy Coalition)代表向彭博社坦言,焚化爐爭議不是成本和環保問題,而是「地理問題」。邁阿密戴德縣的堆填區將在數年內飽和,縣政府已經把垃圾送往其他地方爭取時間。他形容:「廢物就如河水,每刻都在流動。這裡沒有空間擺放垃圾的話,你總要擺在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