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見剋星:好奇

A+A-
以為能透過提供更多事實,便可改正別人對某事的觀點——這想法完全錯誤

若問右翼英國人核電是否安全?要估他們的答案絕對不難;同樣,問美國右翼關於氣候變化危機,就算不熟右翼與氣候變化的政治聯繫,也可以輕易猜到他們的說法。但明明這些議題應由科學去解答,而非政治取向,可悲的是,事實並非如此。

心理學早就證實教育及智力並不能阻止政治形塑你的世界觀,構成不顧事實的堅實信念,甚至是信仰。而值得慶幸的是,人類原來能夠依賴於一種不太受重視的特質來避免偏見,接近事實——該特質名為「好奇」。

三思而後行,原來更易走錯路!

無數證據以闡明,透過知道一個人的政治觀點,也可估計到他對某些科學題的觀點,而且也影響他們如何理解及詮釋新資訊。所以,以為能透過提供更多事實,便可改正別人對某事的觀點——這想法完全錯誤,無數的研究證實如果該事實不合某人現抱持的觀點,人是會選擇性地拒絕接受的。

而此種「偏見」卻導致奇怪的情況,愈堅持反科學觀點(如氣候變化)的人,反而對相關科學的理解,更清楚過沒有那麼反科學的人。但是,聰明的人不是該不易受偏所誤嗎?Sorry,原來不是這樣的。有研究指出,教育程度愈高、數學能力愈好、愈傾向於反思自己信念的人,是最容易拒絕接受任何與他們信念相抵觸的資訊。一直以來,總認為偏見源於直覺,深思熟慮可避免偏見,不過研究推翻了這千古明言,三思而後行,原來更易走錯路!人思考某議題愈深入,就愈憑自己的認知能力正當化一直所信的,同時,尋找理由去否定明顯相反的證據。

人知得愈多,似乎就會愈閉塞,聽上去的確讓人不快。不過,凡事也有出路(這句說話明顯是廢話,但又的確絕對正確……),一班哲學家、電影製作人及心理學家,在耶魯大學的 Dan Kahan 領導下,一起探究這包含「傲慢與偏見」及「理智與感性」的人類認知大哉問。

Kahan 及其研究團隊建立兩套評分準則。第一套是用來測量一個人的科學背景:一系列問題涵蓋基本科學知識及方法,以及量化判斷(quantitative judgement)和推理能力。

第二套測量標準則十分創新,測量參與者對於科學議題的好奇心,而非對該議題的熟悉程度。除了一些相關問題,研究團隊還會給與參與者選擇閱讀不同種類的資訊,觀察他們對於剛才被問及的新聞題目的反應。如果受測者選擇科學報道,而非體育或政治,他們會於好奇心一項,獲得較高評分。

 

不論你是馬克思的入室弟子,還是亞當史密夫的閉關門生,「氣候是否有變化」這樣的問題,應由科學作答,而非由政治取向判定。(圖片來源:iStock)
不論你是馬克思的入室弟子,還是亞當史密夫的閉關門生,「氣候是否有變化」這樣的問題,應由科學作答,而非由政治取向判定。

在採用以上提及的準則,研究人員開始觀察人們如何回應一些原來該用科學來判斷的議題。結果的確讓人失望:左翼(自由派民主黨人)傾向相信全球暖化或非環保(壓裂)採油、天然氣的鑽探工程,將會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及安全;而右翼參與者(保守共和黨人)就不太覺得這些問題影響嚴重。再者,自由派人士愈具備科學知識的人愈關注相關的威脅,而愈具備科學知識的共和黨人,就愈不關心同樣的議題。這跟一直的觀察完全吻合。

不過,科學好奇心的測量,卻成另一種模式。左右兩邊之間的差異仍然存在,不過,至少他們的意見是同一方向的。例如關於「壓裂採油」,科學好奇心較重的受測者,不論是自由派還是保守派人士,也會關注較多。

研究團隊為了確認這一結果,透過給與受測者選擇順/反他們的信念的科學報道。較具科學好奇心的受測者,不論是自由派或保守派人士的情況也一樣,行為並不如預期,他們主動選擇與他們信念不同的報道。

如果仍感懷疑,自由派人士在面對他們抱持非科學觀點,例如基因改造生物(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 GMO)及疫苗接種等議題,具科學好奇心的參與者也會主動閱讀與自己相反的報道。

好奇能讓人免於運用科學,確認自己是歸屬於某一政治族群。而為了讓社會更好地識知公共議題,教育人員不止要讓人學到基本的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嘗試傳達他們對科學與探索事實真相的樂趣及興奮予社會大眾,培育他們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