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類相食的自然史

A+A-
praying mantis
雌螳螂往往會在交配途中吃掉雄螳螂,補充營養。由於螳螂的小腦位於腿部,就算頭部被咬仍可控制肌肉運動,完成交配。

對現代人而言,人食人是道德禁忌,連動物同類相食也會被視為兇殘,動物學家 Bill Schutt 對此卻表異議,新作「同類相食極自然史」(Cannibalism: A Perfectly Natural History)一如其名,主張不少物種同類相食合乎演化規律,比想像中普遍,人類也不例外,由古代乃至現代亦不乏食人案例。究竟這種禁忌有多自然?

David Pfennig
部分蝌蚪會進食同類,吸取營養以加速生長。 圖片來源:David Pfennig

自然演化規律

一般認為,同類相食在人類及動物界均是異數,只有黑寡婦和螳螂才會如此「心狠手辣」;事實卻是,物種互食之普遍甚至令動物學家 Bill Schutt 感到驚訝,由兩棲類(例如蟾蜍)、哺乳類(黑猩猩)、魚類(沙虎鯊)到昆蟲類(蜘蛛)均有不少代表。對其而言,同類相食亦並非絕望心理或食物短缺而迫就的做法,而是相當符合演化規律的求生技倆。

譬如鋤足蟾(spadefoot toad)。這種北美蟾蜍專逢雨天出沒,在狹小的水窪產卵,蝌蚪必須盡快成長,趁水塘蒸發前成形「跳出生天」,特定環境令鋤足蟾進化出一套生存規律:蝌蚪持續進食同類,催谷營養之下,有一定比率會一夜之間快速壯大,生長出消化道,口顎有力、牙齒粗獷,同類相食者的生存機率遠高於其茹素手足。

1921 年,蘇聯大饑荒引發人食人慘劇。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1921 年,蘇聯大饑荒引發人食人慘劇。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東方「食人俗」

早於古希臘時期,史學家希羅多德(Herodotus)便有記載異地食人風俗(Androphagoi),例如中亞伊塞頓人(Issedones)會將父親屍體混入菜餚進食;伊朗東部遊牧民族馬薩革泰(Massagetae)則有弒老習俗,一旦年紀過大,親戚就會將其殺死,煮熟下菜,被認為是「最幸福的死法」。Bill Schutt 在書中亦特別提到中國對「人相食」似乎不存禁忌,單據二十五史統計,中國歷史上人食人事件便多達 403 宗。最近一次大規模發生於 1959 年至 1961 年「大躍進」時期,人為饑荒釀成 2,000 萬至 4,000 萬人死亡,當時有不少家庭「易子而食」,即與人交換子女烹食,以免直接骨肉相殘。

BRAZIL CANNIBALISM
16 世紀歐洲雕刻家刀下的巴西食人族。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殖民蓄奴藉口

西方長久以來視人食人為禁忌,古希臘人對古印度進食親人屍首以表敬意就不敢恭維。但 Bill Schutt 亦指出,這種禁忌一度成為殖民藉口,以開化蠻夷為名,替侵略計劃護航。西班牙伊莎貝拉女皇曾經囑咐哥倫布,假如當地人民友善,必須以德報德,但遇食人族則任意處置。哥倫布首次抵達新大陸時,他將當地人列為友善無害之列,但當西班牙人在此地遍尋黃金不獲,便打起蓄奴的主意,於是哥倫布重臨之時,當地人突然被劃分成食人族,橫遭殺害、土地被擄、淪為奴隸,不少島嶼人口因而滅絕

16 世紀歐洲食屍療法冒起,成為普遍藥方。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16 世紀歐洲食屍療法冒起,成為普遍藥方。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歐洲食屍療法

西方駭然於東方夷俗之時,本土卻一度盛行「食人療法」(medicinal cannibalism),早見於古羅馬(例如飲用戰士的血有助治療癲癇症),在 16 世紀至 17 世紀發揚光大,幾乎與草藥一般普遍,德國的劊子手會將死囚器官當藥賣出,英皇查理二世亦曾出價 6,000 鎊收購人頭骨食譜。醫生和病理學家會處方人屍作為藥物,鉅細無遺地交代對象屍體的要求和處理方式,包括種族、年齡、部位、死因甚至暴屍環境,報稱均會影響療效,這種醫學一直到 19 世紀初才見式微。而除人屍外,人尿當時亦被視為「人藥」,能治百病,乃至今日仍有以胎盤入藥的藥方流傳。

reviews_book3傳染病從口入

進食同類有時或可治病,有時則會致病。1980 至 2000 年代英國大舉爆發瘋牛症(mad cow disease),就源於養殖場將牛隻的攪碎腸道作為蛋白質補充劑混入牛飼,令朊毒體(prion)或其他不明病毒感染的神經組織從口而入,引起牛隻腦部組織病變,令腦部及脊髓呈海綿化,症狀再經食用牛傳染至人類。不論物種,一旦罹患「海綿狀腦病」(Spongiform Encephalopathies),百分百致命。

人食人亦會出現同樣症狀。1950 年代「骷顱症」(kuru disease)在巴布亞新畿內亞一個部落爆發,源於當地福爾人(Fore)有食屍習俗,專門處理屍體並分食腦部的婦孺尤其多人病發。「kuru」意即顫抖,患者會小腦失調而全身亂顫,最後軀體癱瘓,無法吞嚥,失控僵笑,一年之內死亡。後來政府禁止進食人屍,疫症情況已有改善。不過,亦有報道指部分福爾人進化出抵禦腦疾病的基因,出現一種名為甘氨酸(glycine)的氨基酸取代原先體內的纈氨酸(valine),動物實驗發現該變異基因能預防瘋牛症、柏金遜等腦部病變。

環境歷史令 Bill Schutt 訝異於同類相食之多之近,對於未來他亦不表樂觀,甚至認為全球暖化有可能釀成新一輪饑荒性人相食。自然界中,同類相食往往肇因物種過剩、營養來源不足,人類也不例外,一旦氣候變化的併發症如沙漠化、暴雨旱災導致歉收等,大量居民突然斷糧,再難以想像的事情亦難保不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