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限 OT 恩物,日本限定——可樂咖啡

A+A-
在職場文化扭曲的日本,咖啡銷量持續上升。

黑色和黑色加在一起,會是甚麼味道?日本可口可樂公司(Coca-Cola Bottlers Japan)就嘗試將地球上兩大最受歡迎的黑色飲品 —— 可口可樂和咖啡,合而為一推出可口可樂咖啡。每罐 190 毫升,售 130 日元(約 9 港元)左右的新品種可口可樂,沿用紅色罐身,看上去跟普通可口可樂分別不大,罐上寫著「Coffee Plus」。這是加入了咖啡成份的可口可樂,咖啡因含量比正常的可樂高出 50%,但每罐僅 42 卡路里,比一般可樂少 50%。擁有超級咖啡因兼低卡路里的可口可樂咖啡,目前於日本以自動販賣機限定的形式發售。

可口可樂咖啡目前於日本以自動販賣機限定的形式發售。 圖片來源:shin-shouhin

可口可樂公司並非第一次推出類似產品,過去就曾經在 2006 年至 2008 年間,於歐美推出過一款名為 Coca-Cola Blak 的咖啡味可口可樂,而且亦非常經典。經典在於只生產了兩年便停產,成為可口可樂公司的黑歷史。原因來來去去只得一個,就是不好飲。瑞典在今年開幕的「失敗創意博物館」便極盡嘲諷之能事,搜羅全球各大企業的災難級產品,短命的 Coca-Cola Blak 當然榜上有名,並與諾基亞的手提遊戲機 N-Gage 以及高露潔的冰凍食物牛肉千層麵,一同成為革命性失敗的館藏。

既有歷史教訓,可口可樂何以鼓起勇氣在日本捲土重來?首先,日本可樂是可口公司的全球第二大市場,不但業績僅次於美國,而且日本國內近一半的自動販賣機,都屬於可口可樂公司。然而,可口可樂雖為全球最暢銷的碳酸飲品,但在日本,公司旗下最受歡迎的飲品卻不是自家商標可口可樂,而是子公司在 1975 年推出的咖啡品牌 Georgia。事實上,Georgia 同樣是世界銷量第一的即飲咖啡(Ready-to-drink Coffee)品牌,而日本是其最大銷售市場。

一向佔有壟斷地位的可口可樂,於日本銷情遠較其他國家遜色,因為碳酸飲品本身就不是特別受日本人歡迎。另一方面,無論是連鎖咖啡店、便利店的櫃檯,抑或不同品牌的罐裝咖啡,咖啡銷量都一枝獨秀。根據「全日本咖啡協會」所公佈的統計數據,日本咖啡銷量從 2011 年起,已經連升 5 年,咖啡以外的飲品,全部總和都比不上咖啡銷量的一半。

其實可口可樂歷年都出過不少千奇百趣的口味,例如雲呢拿味、櫻桃味、薑味,在日本甚至曾推出過綠茶味。這次「翻叮」可口可樂咖啡,未必是貪新鮮,也不算是一個糟糕的決定,更可能是考慮到大眾市場和社會風氣。皆因在自動販賣機買罐裝咖啡這回事,是徹徹底底由日本人「發明」的。追本溯源,由上島忠雄創立的 UCC 上島咖啡,於 1969 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罐裝牛奶咖啡,翌年,上島咖啡更憑著這款產品,於大阪萬國博覽會大放異彩。在可口可樂公司的 Georgia 後來居上之前,UCC 罐裝咖啡一直是日本銷量冠軍。至於另一家著名的日本罐裝咖啡生產商 Pokka,在 1973 年推出了冷熱並用的自動販賣機,更令咖啡從此成為販賣機上常見的商品。

日本的便利店和自動販賣機都放滿各式各樣咖啡和提神飲料。

不難發現,日本的便利店和自動販賣機放滿了各式各樣咖啡和提神飲料。為何日本人對這些軟性興奮劑的需求如此龐大?從咖啡銷量數據來看,初中、高中學生都不特別愛喝咖啡,咖啡一族主要是集中在 25 至 59 歲,當中亦以男性較多,每週大約消耗 13 至 14 杯。這個年齡層的男性,絕大部分是上班族,咖啡飲品熱賣,不見得是好事。如此苛索咖啡因無疑關乎嚴重病態的職場文化。由於並沒有法定最高工時,日以繼夜無薪加班是日本上班族的常態,在嚴守紀律和盡責的背後,員工過勞死甚至自殺問題嚴重。近年總理安倍晉三積極推動工時改革,並鼓勵企業增加員工休息時間,職場風氣才稍見改善。

上班族苛索咖啡因,無疑關乎到嚴重病態的日本職場文化。

至於今次推出的可口可樂咖啡「口感」如何?日本媒體形容,味道不似可口可樂,也不像咖啡,兩種味道不是很合得來,談不上非常好喝,但沒想像中那麼差。能否成為日本上班族的新歡,仍是未知之數。不過在他們眼中,可口可樂咖啡的「口感」或者不是重點,「Coffee Plus」的出現,更大程度只是為了那些需要咖啡因的人,而不是喜歡喝咖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