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要搞「綠色經濟」,還能急速增長嗎?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從前中國經濟爆炸式增長,是以環境破壞為代價,空氣土地水資源一一遭殃。要收拾殘局,中國政府無可避免要更嚴格控制和監管工業污染。自 2018 年起,中國拒收多類「洋垃圾」,包括低質的廢木、廢紙、廢膠等。多年來,中國政府發誓要走綠色道路,但進展甚微,一來是監管不力,上行下不效;二來是政府亦懼怕「力度太大」,從而拖累經濟,造成失業。

傳統觀點認為「綠色經濟」將拖低增長,中國則有機會成為例外。經濟學人分析提出,首先大家需承認中國的確正進行某些污染治理,如火電產量逐年下降、煉鋼高爐只有 6 成的使用率,接近 5 年來最低點。工廠亦確實有機會因環保政策遇上麻煩,如德國汽車零件製造商舍弗勒集團(Schaeffler Group)9 月警告說,污染控制措施將淘汰滾針軸承供應商。位於離上海不遠的電子中心崑山市,一家台灣芯片製造商亦表示,突然收緊水質規管可能迫使他們搬遷。

種種的環境監管讓生產成本大升。除了煤炭和鋼鐵價格引起關注外,禁止進口廢紙和廢塑料等回收物料,令紙漿及塑膠等原料的價格攀升;在近幾個內,於化學工業的限制亦使草甘膦(俗稱的除草劑)價格上漲了50%。稀土金屬,特別是電磁鐵中使用的兩種稀土金屬價格也大幅上漲。然而,迄今為止這些震盪並未真正打擊經濟,雖然近期工業生產比預期要弱,但仍維持按年 6% 以上的增長,個別商品價值上升對於通貨膨脹的影響亦相當輕微。

在經濟學人看來,這種良性的趨勢可能會持續下去。首先,儘管人們普遍認為鋼鐵或煤炭等行業幅員遼闊,但實際上卻佔中國經濟份額不重。據民生證券估計,受污染措施影響的行業整體僅佔國家投資總額的 7%。製造業於中國經濟的比重正日漸減少。因削減產能或將使到 400 萬人失去工作,但同時如餐館、醫療保健等服務行業,對勞動力的需求與日俱增,因而緩解這一打擊。

第二是價格上漲集中,但沒跡象會擴大。例如煤炭和鋼鐵價格已經趨於平穩,使得漲幅屬於一次性的大變化,而不會引發螺旋式通貨膨脹。對於整個經濟來說,這相當於資源的再分配。使用商品作為原料的公司面臨著成本增加,但商品的生產者卻從中受益。而且由於金屬和礦業公司負債沉重,收入反彈有助於鞏固其資產負債表,從中亦緩解中國的金融風險。

最後一點就是,環保限制本身可以帶來增長和就業機會,例如中國推動潔淨能源發展的勢頭強勁。據估計,2017 年太陽能裝機容量接近 55 千兆瓦,超過了今年年初任何其他國家的容量。中國約佔全球電動汽車產量的 5 分之 2。而在更成熟的行業,企業亦感受到升級的壓力,例如有在天津設廠的餐具廠負責人向「經濟學人」表示,為了符合生產標準,他們需要搬到新的工業園區,而那裡的垃圾處理標準更高。

如果中國治理污染對經濟的影響是相對溫和的話,那麼中國政府何以要用如此長的時間才加強整治?原因之一是污染分佈不均勻,煙囪工業主要分佈在山東和山西等幾個省份,只靠當地政府執法成效不彰,因沒有人想打破自己的飯碗。然而,假若權衡綠色經濟的成本和效益,對於中國整體長遠利益,這是必要的陣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