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ashi:明治近代空間的誕生

A+A-
由歌川廣重(三代)繪製,描繪明治 17 年東京上野鐵道開幕禮盛況的錦繪。 圖片來源:日本天理大學參考館

「在東京裡,令三四郎為之震驚的事數之不盡。首先震驚的是電車的嗚嗚聲,然後是鳴叫的瞬間,在電車湧上湧落的人群。當中令他最為震驚的是,無論走到多遠,仍然在走不出東京的範圍⋯⋯ 所有的東西都正在被摧毀,同時又正在被建設,事物激烈地變動著。」這是明治 41 年在「朝日新聞」中,夏目漱石的連載小說「三四郎」的情節(筆者譯)。九州出身的主角所目睹的,是 20 世紀初、日本最初的都市建設。摧毀與建設的交替間,都市的邊界如同倒在桌面的液體般不斷擴張,最終成為統一全國的時空間。

令三四郎驚訝的事物有兩樣,一是大型運輸的鐵道交通,二是東京的都市規劃。首先是鐵道交通的速度打破了舊有的藩領,取而代之的是緊密的現代化國民國家。江戶的空間以領主的「城」為中心,城下大致分為武家、町人、寺社三者。每人根據所屬,由生活方式到衣飾打扮都相異。時空間根據身份,分割成不同大小的共同體,出了所屬的村落就是異世界

明治時期,新橋通往銀座的街道。 圖片來源:西東京市圖書館

對町人來說,城下町生活領域內的就是我者,出了村就是他者。隔山如隔海,一城一世界。對古人來說,移動是一件痛苦的事,旅行是近代交通出現後的發明。然而,鐵道交通縮短了移動時間,能夠短時間內運送大量人員到遠方,地理間的間隔變得稀薄。於是,一方面人能夠輕鬆地離開原來的鄉鎮,遠遊本來一生都無法到達的地方;另一方面國家的政治支配權力,也透過鐵道進入每一寸土地,最直觀的改變是,軍隊運送變得快捷。

透過鐵道網延引的,還有由上至下的都市規劃。東京作為特權都市迎來秩序變化,「市區改正法」將建築空間修整建成整齊的現代都市,將空間均質化。三四郎下車的丸之內到皇居地段最先修整,然後逐步蔓延至全東京,儼如國內的異國。舊有城町的中心邊陲結構被摧毀,齊整而無處不在的現代都市規劃建築取而代之。在哪裡、用甚麼方式、建成甚麼東西,不再由你普通人說三道四,而是由政府決定。就算土地是你的,動工前也要向政府申請,因應不同的用途目的領取牌照。

破壞與重建交替,鐵道伸延至全國,都市規劃在主要城市開始,不斷蔓延到郊外。或者應該說,還未被都市化的空間重新被定義為「郊外」。自此,政府的權力無處不在,摧毀了以「城」為中心的家臣與町民的身份空間共同體,透過都市空間的整合,統一成同樣的身份 —— 大日本帝國國民。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