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威淘金方程式:把電影當連續劇拍

A+A-
2008 年,「鐵甲奇俠」寫下了漫威工作室歷史的新一頁。 電影「鐵甲奇俠」劇照。

成立於 1939 年的漫威、歷經 4 次併購,在 90 年代中期,一度還面臨破產。如今漫威工作室(Marvel Studios)卻成為母公司迪士尼最會賺錢的金蛋。營業額超過 60 億美元,曾佔迪士尼電影部門收入將近五成,其中關鍵,就在漫威總裁奇雲·費治(Kevin Feige)身上。

他替漫威制定最成功的淘金策略,就是:把電影當成連續劇來拍!

2008 年,首部漫威自己出品,而非以過去授權給其他影業製作的「鐵甲奇俠」,寫下超過 5 億美元全球票房,其投資回報率成績亮麗,才確定了漫威在商業操作上的商業模式。

由漫畫出版商轉型衍生的漫威工作室,手上握有七千多個英雄角色,而且本業的漫畫一個月或兩週就出一本,等於是有源源不絕的劇本在產生。一個角色在漫畫中一年內的進展,就足夠電影拍兩到四集。

因此,相較於其他荷里活片商頂多一年推一部片,漫威僅需花一半的時間,就能推新電影,還分別拉出不同的主線與支線,讓不同的角色互相抬舉、衝撞。例如當觀眾看膩了鐵甲奇俠與美國隊長的內戰,馬上又能讓嘴賤的奇異博士出來挑釁鐵甲奇俠,或是讓變形俠醫與雷神在外星擂台上演大呼過癮的決鬥。

迪士尼總裁 Bob Iger 對費治的評價:「他能將各系列電影的人物聯繫起來,並充分迎合觀眾口味,具有很強的商業頭腦。」

這種「連續劇模式」,一來可以確保每年上映兩至三部的電影數量,滿足華爾街的財務預測需求;二來又能延續觀眾看電影的熱情。更有趣的是,還能在大製作之外作一些獨立的嘗試。

不只商業考量,費治對超級英雄的內心戲挖掘尤深,這是顧慮到觀眾在看電影時的心理投射。

電影「美國隊長:復仇者先鋒」劇照。

例如「美國隊長」第一集開拍之際,漫威內部有人擔心 1940 年代的背景設定距離現今太遠,17、8 歲的青少年觀眾可能會因此不耐煩而影響到票房表現,打算將一半的場景設定在現代。但費治認為,將近百年的時代落差,才能合理化美國隊長這個角色古板又堅守傳統價值觀的一面。

「我們不能只求一部電影的票房好壞,而是必須考量到這個角色在後續一連串的心理變化。」費治在接受採訪時說。

儘管內部反對聲浪不斷,他仍堅持讓第一集充滿濃濃復古風。最後全球 3.7 億美元的票房雖然不算出色,但美國隊長的性格卻在「復仇者聯盟」第一集與「美國隊長 3:英雄內戰」中有非常鮮明的發揮,讓觀眾真正有「電影連續劇」的感受。

電影「雷神奇俠」劇照。

而漫威這麼多超級英雄,究竟該先讓誰出場、誰後出場,也是一門令人頭痛的學問。

當「鐵甲奇俠」系列獲得巨大成功時,漫威內部有人認為應該要趁勢先拍「復仇者聯盟」,用鐵甲奇俠的高人氣帶出雷神與美國隊長,而不是先讓這兩個角色獨立出場。畢竟當年這兩位肌肉型男還寂寂無聞,沒人能保證可以複製「鐵甲奇俠」的亮麗票房。

但費治堅持要讓觀眾先認識雷神和美國隊長,再把他們與其他英雄結合。理由是:「沒有獨立的電影,就無法塑造兩人狂妄莽撞、古板傳統的個性,觀眾就無法理解『復仇者聯盟』中彼此又競爭又合作的矛盾衝突。」

費治的堅持確實是對的,「復仇者聯盟」不只是一部充滿英雄與特效的爽片,當中人物的糾葛更讓人看得心有戚戚焉,最終全球票房高達 15 億美元。

掌握「英雄心中的人性面」,用連續劇的方式發揮,就是費治幫漫威制定的淘金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