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退出伊朗核協議,各國何去何從?

A+A-
杜林普簽署總統備忘錄,宣佈退出伊朗核協議,恢復對其制裁。 圖片來源:路透社

一如所料,杜林普單方面退出了伊朗核協議,雖然沒有多少人會為此感到意外,但此決定牽一髮而動全身,後果仍然難以預測。這邊廂歐盟聲言要堅守協議,一旦美國貿然重新制裁伊朗,與伊朗有貿易往來的歐洲多國勢必遭殃,威脅美國與英法德等傳統歐洲盟友的關係;那邊廂美朝會談尚未舉行之際,金正恩會如何解讀杜林普退出伊朗核協議的決定,將關係到整個朝鮮半島的局勢走向。

雖然美國單方面退出核協議,但由於協議仍有英、法、德、中、俄等多個締約國,協議在理論上仍未被撕毀,現在還要視乎各國反應

伊朗總統魯哈尼。 圖片來源:路透社

「伊朗短期內不敢輕舉妄動」

伊朗政府對杜林普的決定尚算反應冷靜,似乎仍在靜觀其變。總統魯哈尼(Hassan Rouhani)聲言會繼續遵守核協議,但警告一旦隨後的談判破裂,將不排除重新濃縮鈾元素。

與此同時,在美國退出協議後 2 小時,伊朗支援的敘利亞巴沙爾(Bashar al-Assad)政權便指控,以色列向首都大馬士革發動導彈攻擊;以色列軍方則反駁指,伊朗軍隊在敘利亞有「異常活動」才被動出擊。

不過,前以色列總理巴拉克(Ehud Barak)受訪時分析,伊朗短期內不會有大舉動。他認為杜林普那種「完全難以預測」的行為模式,很可能令伊朗懷疑美國正摩拳擦掌準備攻擊,以致伊朗暫時不敢輕舉妄動,但長遠後果仍然難以預知。巴拉克坦言,對杜林普兵行險著的決定感到為難:「心情有如看到岳母在懸崖邊,駕駛著你新買的寶馬房車一樣。」

假如日後出現最壞情況,伊朗真的重啟核計劃,究竟需要多少時間製成核彈呢?分析推斷,如果伊朗不是向外國核電廠進口所需核燃料,而是堅持自行提煉,則最少一年時間才能製成核彈;但假如伊朗成功重裝數千台超音速離心機,以加快濃縮鈾元素,結果可能在 3 個月便能成功製造首枚核彈。

圖片來源:路透社

美歐關係面臨挑戰

美國雜誌 The Atlantic 評論亦分析指,美國與歐洲盟友關係亦可能受到挑戰。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和英國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都曾經力挽狂瀾,盡最後努力挽留美國,因此要他們跟隨美國退出協議,並對伊朗實施新制裁,似乎都相當困難。

另一方面,杜林普已經預告要重新恢復對伊朗的制裁措施,假如英、法、德三國繼續根據原有協議,與伊朗保持生意往來,以換取伊朗遵守協議條款,三國便有可能在美國恢復制裁時受到針對,令這些美國傳統盟友左右為難,可能導致雙方關係惡化。以德國為例,民調顯示德國人對杜林普的不滿情緒本身已經相當高漲。

除了歐洲受影響,作為締約國之一的中國,如今已經成為伊朗的最大貿易夥伴,與伊朗的貿易額在去年首 6 個月內躍升近 30%。中國又增加對伊朗貸款至 350 億美元,對伊朗的疲弱經濟而言,可謂一道救命符。一旦美國重新制裁伊朗,中國要如何回應,將成為下一個左右中美關係的變數。

圖片來源:路透社

美朝會談增添變數

伊朗核協議廢存,亦關乎朝鮮半島「無核化」進展。杜林普週二交代對伊朗政策之時,突然話鋒一轉,稱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正前往北韓,就美朝會談展開第二次磋商;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John Bolton)亦試圖釋除外界疑慮,聲言退出伊朗核協議可以向金正恩發出明確訊息,美方只會接受「真正的協議」,對杜林普與金正恩的談判仍然充滿信心。

但北韓作為確實擁有核武的國家,要進行「無核化」談判已經相當艱難,再加上美方退出伊朗核協議的因素,以致輿論普遍對美朝會談的前景表現消極。前美國中情局北韓問題分析員 Bruce Klingner 指出,新情勢只會加劇金正恩對杜林普的不信任。

前美國副國務卿布林肯(Tony Blinken)則反問:「在伊朗遵守協議的前提下,美國仍自行退出協議,那麼在美朝會談開始後,金正恩還可以憑甚麼相信杜林普的話?假如你會單方面撕毀協議,金正恩憑甚麼相信白紙黑字所寫的一切?」

正當杜林普支持者興奮討論,假如杜林普促成南北韓和談而得諾貝爾和平獎,應該要在哪裡展示獎牌之際,各國元首卻再次因杜林普撕毀協議而苦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