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世界革命論:如何干預別國內政

A+A-
1951 年,毛澤東於全國政協一屆三次會議上致辭。 圖片來源:KEYSTONE-FRANCE/Gamma-Rapho via Getty Images

根據中國共產黨黨章總綱的行動指南,馬克思列寧主義之後,就是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博大精深,涵蓋政治、軍事、外交、文藝和哲學範疇。而根據當中的「世界革命論」,若毛澤東在生的話,又會如何評論「干預別國內政」這回事?

列寧的帝國主義論,影響了毛澤東一代的中國共產黨主義者,他們認為資本主義到了最後階段,列強壟斷世界市場,把剝削轉嫁到別國人民,於是與帝國主義的戰爭變得無可避免。早在 1925 年,中國共產革命還未實現之時,毛澤東已經評論指「現在世界上的局面,是革命和反革命兩大勢力作最後鬥爭的局面」。他認為「在帝國主義存在的時代,任何國家的真正的人民革命,如果沒有國際革命力量在各種不同方式上的援助,要取得自己的勝利是不可能的。勝利了,要鞏固,也是不可能的。」毛澤東專家劉振起形容這是「履行革命的人道主義義務」。而立國之初,中國就立刻總動員投入到 1950 年爆發的韓戰,捍衛朝鮮的革命成果。

到了 1957 年,中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完結,為經濟工業化打好良好基礎,社會一遍樂觀主義;而同年 10 月,蘇聯又成功發射世界第一顆人造衛星,兩項社會主義的巨大成就,都增加了毛澤東的信心。就在 11 月的時候,莫斯科召開共產黨和工人黨國際會議,共有 64 個國家的共產黨和工人黨參與,當中包括毛澤東。當時他接見一班當地中國留學生,又發表經典演講「世界是屬於你們的」,又有「東風壓倒西風」之說,認為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的戰爭已佔了壓倒性優勢:「世界的風向變了。去年氣候不大好,今年氣候很好。現在世界正在大變,不是西風壓倒東風,就是東風壓倒西風。」

黨史專家吳立斌認為,1957 年毛澤東的莫斯科演講,標誌著中國的外交方針之轉變,由「和平共處的萬隆路線」,轉向「世界革命」,號召亞非拉落後國家進行革命,以「廣大農村」包圍「世界城市」。毛澤東就有一句名言:「革命時外援,勝利時援外。」第三世界國家之間應互相策應。於是,中國就在 50 到 70 年代大力支持世界各地的革命運動,例如 1958 年,毛澤東決定砲打台灣金門,以牽制美國在中東的活動;中國也提供軍火予阿爾及利亞的革命軍;另外當然還有 60 年代經典的「援越抗美」。

1967 年,毛澤東接見解放軍時,講到「我們中國不僅是革命的政治中心,而且在軍事上、技術上也要成為世界革命的中心,要給他們武器,就是刻了字的中國武器,就是要公開支持,要成為世界革命的兵工廠。」首都經貿大學的李久林教授就提到,在 60 到 70 年代,中共為安哥拉、畿內亞比紹、莫桑比克、津巴布韋、納米比亞等國家傳授革命經驗和軍事技術之餘,還提供了一切必需的武器。根據中共新聞網的數字,1971 到 72 年的非洲解放運動中,中國佔該洲以外武器援助中的 75%,名副其實是世界革命的兵工廠。當中令人難過的,是柬埔寨的故事,中共支援的赤柬成功奪權後,一連串的政策加上「大清洗」,令數以百萬計的人死亡,全國人口銳減 4 分 1 人,是冷戰歷史最黑暗的一頁。

毛澤東死後,中國厲行改革開放,對外修正了極左路線,到胡錦濤年代更強調「和平崛起」一說,而中國官方名義也上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以及和平共處。可是,經過一連串的南海事件和債務外交下,中國會否再調整國策,不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