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盡失的泰王,還能挽救形象嗎?

A+A-
去年 11 月初,泰王哇集拉隆功與王后接見聚集於大皇宮外的支持者。 圖片來源:Jack TAYLOR/AFP

泰國一名前公務員於網上分享批評王室的音檔,本週被裁定「冒犯君主罪」(Lèse-majesté)成立,重判 43 年 6 個月有期徒刑。是次判刑被視為當局發出的警告,打壓去年起要求改革王室的示威潮。但泰王似乎明白,一味靠嚇只會有反效果。據報他正積極改善形象,期望重建名聲挽回人心,如前任般受萬民敬仰。只是這齣「浪子回頭」,泰人又會否接受?

王權過大本已為人詬病,泰王哇集拉隆功登基後又長居德國,卻同時把持軍權兼斂財揮霍,加上感情關係混亂,令國民對君主制的質疑聲浪,達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即使現在僅於週末才有小型示威,但學生領袖們堅持限制王權的訴求,加上低迷多年的經濟再遭疫症重創,去年國內生產總值估計縮減 6.6%;緊急狀態令又延至 2 月底,此番政經動盪迫使泰王放下身段,營造較為親民的形象。

哇集拉隆功於去年 10 月回國後,接連出席宗教儀式、向畢業生頒發證書、接見下跪的支持者、於慈善活動掃地,更罕見地向外國記者作公開評論,指泰國是「妥協之地」。一連串舉動,相信是為贏取美德(barami),因為這種獲很多泰人認同的道德權威,無法如統治權及財富般,承繼自前任泰王普密蓬。朱拉隆功大學教授 Thitinan Pongsudhirak 解釋:「這種能力有別於召集各方勢力來制止衝突。」

傳統上,人民對泰王的尊敬程度,取決於其對「為王十項美德」的堅持。普密蓬雖坐擁巨富,卻終身致力親近人民,常與山區部落及農民會面,又贊助造福大眾的計劃。在其人生的最後 40 年間,他亦僅出國一次,為連接老撾的橋樑主持開幕儀式。研究君主制多年的佛教活動家 Sulak Sivaraksa 認為,哇集拉隆功在保皇黨中已有道德權威,如今則企圖聯同社會各界提升形象。不過,雖然他與普密蓬一樣舉辦各類慈善活動,但他明顯比父親「羞怯」得多。

很多人批評泰王,因為他在國外停留太久,於國內花太少時間。我想他已經意識到這一點。人們曾經畏懼他,但現時他走近人民,與他們對話,又允許人民對他及王室成員拍照、好好聊天。我想他已賺得非常好的名聲。

不過,東南亞研究所泰國研究計劃主持人 Michael Montesano 認為,普密蓬的道德權威容許他多次干政中止衝突,在帶來穩定的同時,亦驗證軍隊在政治上的作用:「這是帶領泰國走向死胡同的一部分,亦有份造成讓時下年青人難以接受的秩序。」學運領袖 Panusaya Sithijirawattanakul 則指,哇集拉隆功必須做得更多,以獲得其父的「美德」:「假如他們想要人民的愛戴及支持,就要去工作,並讓人看到他們正在為人民服務。若君主制能夠盡其本分,並且藉此獲得尊重,我亦會尊重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