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ashi:地獄1999 —— 民怨的食用限期

A+A-
1999 年電影「地獄」將當時引起社會共憤的人物在螢幕上殺死;圖為劇照。

1960 年,中川信夫描繪了一個道德淪喪的戰後社會,又把這些惡人全部丟進地獄。1999 年,石井輝男再現了世紀末的日本,不過具更強的明示性,將應該下地獄的人指名道姓,再讓觀眾欣賞他們的手手腳腳如何被切下來。

撰文之際,石井的「地獄」在 IMDb 的評分只有 4.4 分,比中川的版本(6.8 分)還要低,許多外國人批評前者情節支離破碎,角色還來不及發展已經掉進地獄。中川的「地獄」以當時有限的技術描繪了死後世界,縱然 60 年後再看,始終有感是過時的恐怖,但從歷史來看,其表現形式也是劃時代的。另一方面,石井所描繪的是只屬於 90 年代日本的「地獄」,將當時引起社會共憤的人物在螢幕上殺死,以洩心頭之恨,時效性比石井的更短,今天可能連日本人也覺得過時,要外國人欣賞更加困難。

石井的「地獄」開局其實滿唐突:閻羅王突然邀請女主角參觀地獄,觀看大惡人們受刑。雖然罪人們的名字改了,但明顯就是影射 1989 年殺害 4 名幼童的宮崎勤,還有一眾奧姆真理教的關係者,包括教眾以及幫他們辯護的公眾人物。宮崎勤只是用來開局,電影有超過一半時間都在描述奧姆真理教的暴行。觀眾這才發現女主角原來也是受害者之一,難怪閻羅王請她到地獄看教主被剝皮。

電影明顯影射 1989 年殺害 4 名幼童的宮崎勤,以及一眾奧姆真理教的關係者;圖為劇照。

即使以低標準來看,它也是一部爛片,成本不足,加上謎一般的收結,難怪最後票房慘淡。一般人大抵是理解石井輝男作為 Cult 片代名詞的前提下,觀看轟動平成慘案的一眾主謀如何被折磨。石井的拍攝動機也很單純,就是不滿奧姆真理教的審訊拖延太久,又竟有公眾人物替他們辯護,於是想自行在電影中制裁惡人。

石井的「地獄」基本上是在電影院裡公然「打小人」,讓受害者家屬以影像的方式報復,也讓社會大眾克服事件帶來的恐慌,更重要的可能是讓導演一洩心頭之恨。雖然作為電影作品,民怨主題會面對時效性的問題,離開了相應的語境,也就失去意義,無法永遠地回應社會。但以精神治療的時代性而言,卻以反映當下情緒的方式成為另類的紀錄片,始終只有當時的社會脈絡,才可以生出如此的電影。

愈是動盪的亂世,就愈多這類作品,因為無論創作者抑或讀者都想回應現實,但更大的願望是透過回應現實來尋找自己,重新確認自己的價值觀。把對方拉進地獄中剝皮,也是其中一種方法。如果要翻拍「地獄」,相信大家今天都很容易有共識,你說是嗎?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