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yan Fung:英國氣候淨零戰略有誠意

A+A-
10 月 19 日,英國首相約翰遜於「全球投資峰會」(Global Investment Summit)發言。 圖片來源:路透社

保護主義、民粹主義夾擊下,氣候議題是全球少有的共通語言。各國相繼在「第 26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 26)前夕發佈氣候相關的政策,搶奪話語權,而觀乎英國和美國的誠意,長遠料能把其他國家比下去。

各國之中,已脫歐的英國看準機會不斷發圍,不但成為 COP 26 的主辦國,也在國際會議前夕動作多多,除了找來財政大臣 Rishi Sunak 推出「綠色金融:可持續投資路線圖」,亦發佈「淨零戰略」闡述國家將如何兌現於 2050 年實現淨零排放的承諾,走在綠色最前線。

英國的目標是 2050 年實現淨零排放,相信至 2030 年將釋放高達 900 億英鎊的私人投資,並支持 44 萬個綠色產業的高薪工作,同時也擬減少對進口化石燃料的依賴,通過鼓勵發展清潔能源,以保護消費者免受全球價格飆升的影響。

錢不會說謊,英國政府擬動用的金額巨大,具體的政策有:投放高達 10 億英鎊,承諾用於支持國家汽車及其供應鏈走向電動化、提供 1.8 億英鎊支援英國可持續航空燃料(SAF)工廠的發展、投入 1.4 億英鎊於工業及氫收入支持計劃,以加速工業碳捕集和氫產業等等。

至於碳排放全球排名第二的美國也發佈「氣候變化風險評估路線圖」,卻要排除萬難,動用行政命令才能將其納入貸款和預算計劃。

事實上,現時不少國家已經為每噸碳排放定價,歐盟甚至開始實施碳關稅(CBAM),香港作為一個國際航運樞紐,最終亦無法避免碳問題,間接促使近月一些從歐盟入口較多,或者污染問題較嚴重的國家,例如土耳其印尼在國內定立碳稅和碳權市場等。

但在香港,政府明顯仍未善用國際金融中心優勢去發展綠色金融,本來仍停留於鼓勵上市公司行發綠色債券,以及即將推出零售綠債的層面,但經過一些朋友和筆者過去一年公開呼籲,並在監管機構及資本市場之間遊走,針對香港綠色金融作出倡議,政府似乎終於有所回應。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日前出席活動時提到:「督導小組亦已成立碳市場專責團隊…… 發展成為區域碳交易中心,基於廣東省現有的碳交易試點,建立粵港澳大灣區統一碳市場,並探索國內外的碳排放配額市場及自願性碳交易市場這些機遇,包括碳金融產品市場的規模和潛力以及所需的政府政策支持。」

香港為彈丸之地,碳排放只是有限數,真正宿命相信是繼續成為中西資本橋樑,打通內地和香港的碳市場,協助內地達至碳中和;一旦成事,相信意義遠遠大於那份欠缺科學理據支持、為「2050 年香港碳中和」目標而寫出來的「氣候行動藍圖」。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佬。從事過公共政策、科網、金融、媒體相關工作,近年轉型專注於 ESG 領域,成為全球首批特許 ESG 分析員,不時也文也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