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SG 遊戲一直由買方(Buyside)主導,上市公司要吸引到這批來勢洶洶的 ESG 資金,除了搞路演登門造訪,不免要靠第三方加持,當中不少上市公司也會找評級機構去認證,務求在 ESG 浪潮分一杯羹。
雖然評級機構絕非萬能,但卻是方便投資者去理解一間公司 ESG 表現的懶人包。評級公司採取諸如碳排放、勞動力性別比率或董事會構成等措施,把一系列參數總匯成一個單一評級。不過,換個角度思考,背後參數如此多,就算公司在某些議題表現特別差,似乎也未能把情況如實反映出來。
在 160 多家評級或數據提供商中,MSCI 的市佔率和影響力遙遙領先於所有競爭對手,在全球散戶投資者買入可持續基金或 ESG 基金的資金當中,有 60% 資金流入會參考 MSCI 評級的基金;而瑞銀更指出,MSCI 食水之深冠絕同行,金融機構幾乎花費每 1 美元在 ESG 數據,MSCI 就能賺取 40 仙。
MSCI 因而遭受評擊,有報道就提到 ESG 評級不是衡量大公司對世界構成的風險,例如溫室氣體排放、污水排放或工人待遇不佳;相反,評級衡量世界對該公司所構成的風險,甚至有一些公司表現備受爭議,仍能提升評級,如摩根大通、DR Horton Inc. 等。
前者自 2015 年底宣佈「巴黎協定」以來,為化石燃料公司承銷的債券數量和從中賺取的費用,超過世界上任何其他銀行,卻獲 MSCI 於 2020 年 12 月將其升級為 BBB;後者則為美國房屋建造大戶,卻在 MSCI 獲得 BBB 評級,更獲納入 iShares ESG Aware MSCI USA ETF,一度吸引不少 ESG 資金。
至於講到如何提升 ESG 評級,「彭博」也有詳盡分析,並列舉出 25 個方法予上市公司參考:
- 進行年度員工滿意度調查
- 採用商業道德政策
- 採取反腐敗政策
- 制定防止洗黑錢政策
- 制定舉報人保護計劃
- 允許員工報告不滿
- 提供多元化培訓或計劃
- 保護客戶數據
- 排除在產品中使用有毒化學品
- 創建研究生或學徒計劃
- 為員工提供股權
- 添加「獨立」董事會成員
- 提供綠色債券(適用於銀行)
- 提高產品質量
- 採用回收政策
- 出售電動汽車(適用於汽車製造商)
- 在董事會層面創建 ESG 委員會
- 減少員工流失
- 與當地社區保持溝通(如果擁有天然氣管道)
- 制定「負責任的」廣告標準
- 為全職和合同員工提供培訓
- 設定排放目標;無需包括範圍 3 排放
- 任命首席多元化官
- 聘請首席信息安全官
- 贏得獎項
由此可見,要做好 ESG,或許應該套用網絡流行的一句話:「其實唔難。」但隨著市場對 ESG 的認知愈來愈深,掌握著話語權的 ESG 評級機構參考價值變得具爭議性,如之前也提過 ESG 評級亂象成監管機構眼中釘,令國際證監會(IOSCO)出手進行整頓。但不論如何,像 MSCI、穆迪(Moody’s)、S&P Global Inc. 和晨星(Morningstar)等金融機構,或許諷刺地才是 ESG 浪潮的最大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