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隸制並非白人專利。
奴隸制並非白人專利。

一講種族歧視,想當然會認為白人加害「有色人種」,畢竟西方是殖民主義發源地,侵略者歧視被侵略者,相當叢林法則。然而,白人也有一段被歧視的歷史,世上有黑奴也有「白奴」:一邊有巴巴利海盜肆虐北非及地中海,劫掠人口販賣,16 世紀至 18 世紀期間,估計有 100 萬至 125 萬歐洲基督徒被拐賣至北非做苦工;另一邊則有英國強行遣送愛爾蘭人到新大陸開墾,當作奴隸賣往加勒比海地區。「White trash」(白種垃圾)一詞早見於 19 世紀初,始於對基層白人的階級歧視,今日依然適用。

有歷史學者指出,1530 年至 1780 年間,有過百萬歐洲基督徒被北非海盜擄劫,淪為穆斯林的奴役。
有歷史學者指出,1530 年至 1780 年間,有過百萬歐洲基督徒被北非海盜擄劫,淪為穆斯林的奴役。

北非海盜

根據美國歷史學者 Robert Davis ,1530 年至 1780 年間,有過百萬歐洲基督徒曾遭北非穆斯林奴役。著作「基督徒奴隸與穆斯林宗主」(Christian Slaves, Muslim Masters: White Slavery in the Mediterranean, the Barbary Coast, and Italy, 1500-1800指出,400 年來約有 1,000 萬至 1,200 萬黑奴被拐賣至美洲,大西洋奴隸貿易固然規模最大,若論早期(1500 年至 1650 年間),地中海被拐奴隸則多於大西洋黑奴。

「所謂奴隸制度,並非專指白人針對黑人。」Robert Davis 認為,奴隸並不全然關乎種族,宗教和所在地也有影響。只要途經地中海,就有可能被海盜拐帶,賣作奴隸;沿海居民亦有風險,近至意大利、法國、西班牙、葡萄牙,遠至英國、荷蘭、冰島,都曾出現巴巴利海盜的足跡,甚至連美國人也遭擄劫。男奴隸多數被逼從事採礦、建築或划船,女性則做家僕或性奴,生存環境惡劣不下於大西洋黑奴。

地中海奴隸制於 17 世紀末開始沒落,至 19 世紀初,歐洲與美國嚴打海盜,英國與荷蘭入侵阿爾及利亞,海盜被逼放棄擄劫基督徒奴隸,不過仍然允許奴役其他族裔。後來法國與意大利等國殖民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和利比亞等地,立法廢除奴隸制度,地中海白奴方才正式自由。

自 17 世紀初,英國將大量愛爾蘭人以「契約勞工」為名遣送至新大陸,實為奴隸。
自 17 世紀初,英國將大量愛爾蘭人以「契約勞工」為名遣送至新大陸,實為奴隸。

愛爾蘭白奴

不只穆斯林奴役白人,白人同樣奴役白人。1641 年至 1652 年間,英國政府殺害共 50 萬愛爾蘭人,另有 30 萬人被賣為奴,至 17 世紀中期,愛爾蘭人是加勒比海地區的主要人口,以「契約勞工」(Indentured Servant)為名,陸續被賣至新大陸開墾,包括數以十萬名 10 歲至 14 歲的兒童。

當時愛爾蘭奴隸一個 5 英鎊,價格僅為黑奴的十分一,即使奴役至死,損失不大之餘,也不構成罪行。價格便宜,人命自然賤。曾經就有一艘英國商船將 1,300 多名愛爾蘭奴隸拋入大西洋,好等船員可以享用更多食物。

愛爾蘭人一旦被賣就累世為奴,因此英國奴隸主刻意大量「繁殖」,特別是將愛爾蘭女性與黑人男性混種,黑白混血結晶品(Mulatto)價格賣得比愛爾蘭人更好,做法極度流行,損害了黑奴貿易的利益,終於引來政府立法,禁止刻意培育黑白混血奴隸。不過,直至 1839 年立法之前,愛爾蘭奴隸貿易仍繼續無誤。

由 17 世紀初開始,英國上層階級已將底層白人視為垃圾。英王詹姆士一世就對國內流浪兒童不勝其煩,下令維珍尼亞公司將其遣送海外。
由 17 世紀初開始,英國上層階級已將底層白人視為垃圾。英王詹姆士一世就對國內流浪兒童不勝其煩,下令維珍尼亞公司將其遣送海外。

不自由之地

「White trash」一詞今日看似種族歧視,事實卻是源自階級歧視。美國歷史學者 Nancy Isenberg 於「白種垃圾:美國 400 年階級黑歷史」(White Trash: The 400-Year Untold History of Class in America)一書指出,由 17 世紀初開始,英國上層階級已將底層白人視為垃圾,有意將其遣送至新大陸:當時地理學家 Richard Hakluyt 直指乞丐為「人民渣滓」(”offals of our people”),建議輸出美洲;下令編纂聖經的英王詹姆士一世對街頭流浪兒童不勝其煩,要求維珍尼亞公司將他們運到國外;大詩人 John Donne 則指,維珍尼亞州是英國的「肝脾」,為身體「排毒」,「滋養益血」(”to breed good blood”)。美洲開荒者主要是底層人士,包括流浪漢、愛爾蘭叛軍、妓女和罪犯,一旦犯事,例如偷取兩把匙羹,就有可能被放逐不毛之地。

美國獨立之後,階級制度持續,基層白人仍受歧視。由於無權獲得土地,而土地是主要財富,基層唯有為奴維生。Nancy Isenberg 表示,他們被統治階層視為落後、不文明的非我族類:開國總統華盛頓認為只有「低等階層」才應從軍步兵;傑弗遜稱公共教育能將有才之士從垃圾底層中拯救出來;窮等白人湧入維珍尼亞與北卡羅萊納之間的沼澤地,被當地人批評為「懶散疫病」、「最刻薄、最粗鄙、最卑劣的階層」。除了有「white trash」、「cracker」、「squatter」等貶稱,19 世紀更出現小冊子「南方窮等白人」(The Poor Whites of the South)批評當地白人「一代不如一代,無可救藥地向野蠻沉淪。」Nancy Isenberg 總結,即使同文同種,底層白人一直被視為「不正常的新人種」,在 20 世紀初的優生學熱潮中,維珍尼亞州更有一名窮等白人被法庭頒令強行絕育。

種族歧視多少源自階級歧視。美國白人基層長期備受社會忽略,終於要向精英階層報復,杜林普應運而生,表面上靠白人至上主義上位,其實由階級憤怒推動。貧富懸殊持續加劇之下,即使杜林普敗選,美國階級戰爭亦不會就此終結。美國不只要面對「Black Lives Matter」,還要處理「White Lives Matter」,否則下一個杜林普將會更難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