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近年針對西方發起一連串政治角力,目的何在,外界揣測紛紜--在 Google 輸入「What does Putin want」,就搜尋到 1,500 萬個結果。普京固然不可能懷抱那麼多願望,而就俄羅斯的西方政策來說,不少分析均指向一個解釋:普京一邊削弱西方,一邊與其合作,鞏固俄羅斯的地位之餘,同時要考慮普京的個人利益行事,因此俄羅斯既不會全面開火,亦不會停止對自由民主政體的攻擊。
俄羅斯對西方奉行雙重標準,一方面出於國家策略,另一方面或源自普京個人需要。國家層面而言,俄國問題專家 Lilia Shevtsova 指出,普京一心恢復俄羅斯的大國地位,然而國力不及前身蘇聯,無法控制大量衛星國,例如國家年度預算有 2,500 億美元,單是經濟援助白俄羅斯已佔 100 億之多,根本難以長遠維持,普京唯有訴諸削弱西方民主的地下手段,例如發動黑客洩密、干預民主選舉、打擊西方形象甚至加害外國政客(例如前烏克蘭總統尢先科 Viktor Yushchenko),目的或如傳聞所言,「分化西方聯盟」、「終結以理想價值為綱的戰後國際秩序」,俄羅斯再乘勢而起。
不過,與西方硬碰硬,對俄羅斯並無好處。2014 年美國為報復俄羅斯「佔領」克里米亞,牽頭經濟制裁之後,俄國經濟重創,GDP 由 2013 年的 2.2 兆美元劇減至 2015 年的 1.3 兆美元,比意大利、巴西和加拿大更低;僅 27% 國民存有積蓄,平均月薪有一半用於口糧。俄國生產力滯後,需借西方之力,才能維持經濟社會運作。一如奧巴馬指出,俄羅斯「並非超級大國……生產商品無人問津,只會賣軍火和化石燃料」,俄國相當仰賴西方進口能源,諸如德國、挪威和英國均是入油大戶,2013 年歐洲進口石油之中,俄羅斯出口量便佔 35%。
俄國經濟極待西方打救,普京會向西方親俄政客示好(例如美國的杜林普、法國的馬琳勒龐和菲永),也就不難理解,不過做法好頭爛尾早有前科:2001 年 911 事件後,普京主動聯絡小布殊,表示願意協助共同反恐,布殊在記者會表示:「我從他的眼睛,看出他為人直率而可信……看到他的靈魂。」不過兩國蜜月不常,2008 年布殊任期之末,普京出兵格魯吉亞,以報復美國支持當地顏色革命,歷史發展似乎更呼應布殊的國防部長 Robert Gates 所言:「我從他的眼睛,看到一個冷血殺手。」奧巴馬上任時曾承諾「重整」美俄關係,結果並未如願,時任副總統拜登後來更直截了當表示:「我從你的眼睛,看不出有靈魂。」同樣,杜林普就職前向普京大獻溢美之辭,但上任短短兩月,已有親俄官員下馬,本人亦多番改口風,鑑於反俄方針向來是民主共和兩黨共識,輿論多數不看好兩國關係前景,不過發展如何仍然難料,始終普京與杜林普兩人都是無法預計。
官商貪腐則是左右俄國外交的另一因素。普京個人及其政權的財富與石油產業密不可分,估計普京坐擁近 400 億美元資產,而據俄國專題記者 Ben Judah 分析,俄羅斯之所以拒絕法治,出於普京及其政圈不願放棄貪瀆,鑑於數以百億美元計的不法資產多數存於西方銀行,或是分散投資於各先進國家(例如澳洲牧場、法國公債、倫敦樓房、日本股票等),一旦俄羅斯與歐美全面決裂,戶口隨時遭到美國要求凍結,對俄羅斯貪官有弊無利,因此普京對西方外交長期陷入兩難,既要刺激西方,又要確保不會過火,否則玩火自焚。說法亦解釋了普京為何一邊在國內鼓吹反西方聲音,另一邊則積極尋求親俄的西方政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