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的「香檳戰爭」:俄羅斯香檳才是香檳

A+A-
圖片來源:Mikhail Svetlov/Getty Images

根據歐盟「受保護的地理標誌」(PGI),及「受保護的原產地名稱」(PDO)制度,唯有產自法國香檳區的氣泡酒,才能稱為香檳。不過,俄羅斯總統普京早前發起一場「香檳戰爭」—— 規定只有俄國國產氣泡酒才可貼上「香檳」標籤,法國在內其餘進口氣泡酒,只能是「氣泡酒」。

在法國,香檳除了有產地限制,對於生產香檳的葡萄品種、瓶中發酵最少 15 個月等生產條件及過程,亦有規範。所有香檳都是氣泡酒,但並非所有氣泡酒都是香檳。而今天俄國「香檳」的起源,與法國香檳也有密切關係。早在 18 世紀沙俄時代,法國香檳已是俄國皇室貴族的宴客佳釀。19 世紀拿破崙戰爭期間,俄軍則曾佔領並掠奪法國香檳地區。

俄軍搶奪香檳,標誌著俄國的香檳消費,從貴族擴展至其他階層。當時的 Veuve Clicquot 香檳生產者 Clicquot 夫人便斷言:「今天他們白喝,明天就會來付錢。」果然,1814 年夫人把香檳偷運至柯尼斯堡(今加里寧格勒),俄國人爭相購買她的香檳。當時的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更表示,自己只會喝 1811 年的 Veuve Clicquot。

熱愛香檳的俄國人,往後開始生產自己的氣泡酒。1900 年,沙俄著名釀酒師戈利岑(Lev Golitsyn),更憑名下葡萄莊園 Novyi Svet 釀製的氣泡酒,在盲測中打敗法國香檳,為俄國贏得當年香檳大獎賽的殊榮

攝於 2018 年,莫斯科一家超市,只售 165 盧布的俄羅斯香檳(российское шампанское)。 圖片來源:Artyom GeodakyanTASS via Getty Images

直至俄國革命前,該國一直是世界第二大香檳消費國,往後的國產氣泡酒質素已成另一回事。革命後,蘇聯政權禁止「頹廢」的外國產品入口。在史太林指示下,供無產階級飲用、工業式廉價生產、口味甜如糖漿般的「蘇聯香檳」(Sovetskoye Shampanskoye)誕生。

今天俄羅斯亦生產自己的「俄羅斯香檳」,但主要顧客群仍是低收入人士,未完全擺脫「劣質蘇聯香檳」的標籤。與昂貴的法國香檳相比,俄國主要產區克拉斯諾達爾(Krasnodar)及羅斯托夫(Rostov)等地的汽泡酒,每瓶僅售約 270 盧布(約港幣 29 元)。

身價地位差距太明顯,連俄國商人亦不解是次法令的因由。俄國酒業公司 Simple 負責人 Maxim Kashirin 形容,如因此不能入口產品,「國家只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shooting itself in the foot)。不能入口的話,俄羅斯就無法滿足國內需求,這不是甚麼秘密。」俄國葡萄酒專家 Anna Chernyshova 同樣透露,國內很多官員都愛法國香檳。

俄國每年入口約 5,000 萬公升氣泡酒,當中 13% 即為法國香檳。儘管擁有 Moet & Chandon、Dom Perignon、Veuve Clicquot 等知名法國香檳的酩悅軒尼詩(Moët Hennessy),只佔 2% 俄國香檳市場份額,但報道指旗下香檳深受俄羅斯精英階層歡迎。因應法令,酩悅軒尼詩原本打算暫停向俄國出口香檳,公司其後又指,將在酒瓶背面標籤添加「氣泡酒」字樣,恢復出口俄國。

議會及普京本人均未解釋為何有以上決定。普京只在簽署法令時,指出俄羅斯文化面臨「西化」是重大安全威脅。無論如何,禁止香檳以香檳之名進口的決定,已引起部分人士反感。逃亡海外的前俄羅斯首富霍多爾科夫斯基(Mikhail Khodorkovsky)形容事件可笑;上月出逃的反對派人士、前杜馬議員古德科夫(Gennady Gudkov)也諷刺「俄羅斯將禁止蘇格蘭企業在俄羅斯銷售『威士忌』」。負責在俄羅斯進口及分銷海外葡萄酒的 Vinicom 銷售總監 Olga Sokolova 形容此舉十分荒謬,「從今天起,黑就是白,白就是黑」。